網站首頁 實時行情 外匯學堂 外匯書店 [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外匯學堂
  外匯基本知識

外匯新手入門
  外匯中級教程

外匯高手經驗

實盤交易

保證金交易
  常見問題

外匯字典
投資技巧
技術分析
基本面分析
外匯書店
外匯書籍推薦

 

   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要素

利率

如果現在市場利率的走向曖昧不明,則任何一則和利率有關的消息或新聞都會直接的影響匯率的走向。在一般的狀況下,一個國家如果提高了本國的利率,該國的貨幣就會相對的走強,因為投資人會將資產移轉到這個國家以期望將來可以獲到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但是,如果利率太高,對股市而言卻是個壞消息,投資人會將資金移出該國的股票市場而導致該國的貨幣價格下降。至於判斷出哪一股力量比較強大就是一門學問了,這取決於利率在變動前的總體經濟環(huán)境狀態(tài)。在所有影響利率變動的經濟指標中,就屬消費者物價指數、購買者物價指數及國民生產毛額最為重要,這些指標可以在各國央行(BOE, FED,ECB,BOJ)開會決定利率前,對利率走向做為判斷的參考。

國際貿易

在一國的貿易收支帳中,可以看的出某一段時期該國進出口之間的凈差異,當一國的進口大於出口時,就會產生貿易赤字,這通常不是個好消息。以美國為例子,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放空美元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因為貨幣的流出則則會造成美元的走軟。同樣的,如果收支帳上顯示出口值的增加,美元就會流回國內而造成美元的走強。站在一國經濟的角度來看,貿易赤字不見得是件壞事,但是如果赤字大於市場的預期,就會造成反面的效果了。

購買力平價 (PPP)

購買力平價理論規(guī)定,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通貨膨脹率的變動應會被等量但相反方向的匯率變動所抵銷。舉一個漢堡包的經典案例,如果漢堡包在美國值2.00美元一個,而在英國值 1.00 英磅一個,那么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一定是2美元每1英磅。如果盛行市場匯率是1.7美元每英磅,那么英磅就被稱為低估通貨,而美元則被稱為高估通貨。此理論假設這兩種貨幣將最終向2:1的關系變化。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設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計關稅、配額和賦稅等交易成本。另一個不足是它只適用于商品,卻忽視了服務,而服務恰恰可以有非常顯著的價值差距的空間。另外,除了通貨膨脹率和利息率差異之外,還有其它若干個因素影響著匯率,比如: 經濟數字發(fā)布/報告、資產市場以及政局發(fā)展。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購買力平價理論缺少事實依據來證明其有效性。90年代之后, 此理論似乎只適用于長周期(3-5年)。在如此跨度的周期中,價格最終向平價靠攏。

利率平價 (IRP)

利率平價規(guī)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于日本利率,那么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guī)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于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20世紀90年代之后,無證據表明利息平價說仍然有效。與此理論截然相反,具有高利率的貨幣通常不但沒有貶值,反而因對通貨膨脹的遠期抑制和身為高效益貨幣而增值。

國際收支模式

此模式認為外匯匯率必須處于其平衡水平--即能產生穩(wěn)定經常帳戶余額的匯率。出現貿易赤字的國家,其外匯儲備將會減少,并最終使其本國貨幣幣值降低(貶值)。便宜的貨幣使該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價格優(yōu)勢,同時也使進口產品變得更加昂貴。在一段調整期后,進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從而使貿易余額和貨幣向平衡狀態(tài)穩(wěn)定。 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一樣,國際收支模式主要側重于貿易商品和服務,而忽視了全球資本流動日趨重要的作用。換而言之,金錢不僅追逐商品和服務,而且從更廣義而言,追逐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此類資本流進入國際收支的資本帳戶項目,從而可平衡經常帳戶中的赤字。資本流動的增加產生了資產市場模式。

資產市場模式

目前為止的最佳模式。

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貿易的迅速膨脹使分析家和交易商以新的視角來審視貨幣。諸如增長率、通脹率和生產率等經濟變量已不再是貨幣變動僅有的驅動因素。源于跨國金融資產交易的外匯交易份額,已使由商品和服務貿易產生的貨幣交易相形見絀。資產市場方法將貨幣視為在高效金融市場中交易的資產價格。因此,貨幣越來越顯示出其與資產市場,特別是股票間的密切關聯(lián)。 美元和美國資產市場 -1999年

1999年夏,許多權威人士認定美元將對歐元貶值,理由是持續(xù)增長的美國經常帳戶赤字和華爾街的經濟過熱。此觀點的理論基礎是,非美國投資者將會從美國股票和債券市場抽取資金,投入到經濟狀況更為健康的市場中去,從而大幅壓低美元幣值。而這樣的恐懼自80年代早期以來一直沒有消散。當時,美國經常帳戶迅速增長至歷史最高記錄,占國內總產值(GDP)的3.5%。

正如80年代那樣,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胃口依舊如此貪婪。但與80年代不同的是,財政赤字在90年代消失了。雖然外國持有美國債券的增長速度可能已經放緩,但源源不斷注入美國股市的大量資金卻足以抵銷這種緩勢。在美國泡沫破裂的情況下,非美國投資者最有可能做出的選擇是更安全的美國國庫券,而不是歐元區(qū)或英國股票,因為歐元區(qū)或英國股票很有可能在上述事件中受到重創(chuàng)。在1998年11月危機,以及1996年12月由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的信口雌黃而引發(fā)的股慌中,此類情況已經發(fā)生。在前一事例中,外國國庫券凈購買量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440億美元;而在后一事例中,此項指標狂增十倍有余,達到250億美元。

過去二十年中,在估計美元行為方面,國際收支法已為資產市場法所取代。盡管歐元區(qū)經濟基本面要素的改善必將幫助這一年輕的貨幣收復失地,但是單靠基本面要素很難支撐這一復蘇。而今仍舊存在歐洲央行的信用問題;截止目前,歐洲央行的信用度與歐元受到的頻繁的口頭支持成反比關系。歐元區(qū)三巨頭(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政府穩(wěn)定性,以及歐洲貨幣聯(lián)盟擴展等敏感問題若隱若現的風險也被看作是單一貨幣的潛在障礙。 目前,美元得以保持穩(wěn)定應歸因于下列因素:零通脹增長,美國資產市場的安全避風港性質,以及上文提及的歐元風險。

此外,有時,政府會干預貨幣市場,以防止貨幣顯著偏離不理想的水平。貨幣市場的干預由中央銀行執(zhí)行,通常對外匯市場產生顯著卻又暫時的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采取以另一國貨幣單方面購入/賣出本國貨幣,或者聯(lián)合其它中央銀行進行共同干預,以期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蛘撸行﹪夷軌蛟O法僅僅通過發(fā)出干預暗示或威脅來達到影響幣值變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