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豆粕價格變化的季節(jié)性因素
通常11月份大豆收獲后的幾個月份是豆粕的生產旺季,4~8月份是豆粕的生產淡季,而豆粕的需求一般從3月份開始到10月份逐步轉旺,在此期間,豆粕的價格波動會很大。豆粕價格還隨豆粕主產區(qū)的收購、庫存變化而波動。
5. 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
近幾年,豆粕進出口貿易非常活躍,進口豆粕占國內消費量越來越大,國際市場豆粕價格(特別是CBOT豆粕期貨合約交易價格)已直接影響到國內市場。近年來,國際豆粕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很大,1997年CBOT豆粕期貨價格的最高價為300美元/短噸,2000年1月份豆粕價格已降至160-170美元/短噸。
目前飼料用豆粕的質量標準執(zhí)行國標GB10380-89。進口豆粕的品質均一性好,進口豆粕按國標定級后,一般除粗纖維指標只能符合國標三級標準外,其它指標都能達到國標二級以上要求。
由于運輸時間長,進口豆粕的新鮮度一般比國產豆粕的差,賴氨酸等指標比國產豆粕稍低一些,因此,在現貨貿易中,進口豆粕的價格比國產豆粕要低大約100元/噸左右。
由于進口豆粕到貨量大且比較集中(一般每船3至5萬噸),所以,每次貨船進港都會造成短暫的供大于求的局面,當地豆粕價格也會隨之下跌。
6.進出口政策的影響
1995年國家下調了豆粕的進口關稅,關稅率為5%,增值稅為13%。國家支持豆粕的進出口貿易,對進出口權及進出口量完全放開。由于96至97年間國內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所以許多有進出口權的企業(yè)都從事豆粕進口買賣,促成了豆粕國內外市場快速接軌,國內豆粕價格也迅速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有一個時期,國家對于飼料生產發(fā)展一直實行扶持政策,進口飼料免征增殖稅,進口豆粕也享受此優(yōu)惠政策,僅征收5%的關稅,增殖稅免征。這一政策導致1997-1998年我國的豆粕進口量猛增,豆粕價格快速下跌。
1999年7月,國家恢復對進口豆粕征收增殖稅,豆粕進口量大幅減少,國內豆粕現貨價格在低位企穩(wěn)后,大幅反彈。
國家的農業(yè)政策往往會影響到農民播種的選擇。如近幾年國家通過調整相關產業(yè)政策引導農民加大對大豆的播種,從而直接增加了國產大豆產量;如國家鼓勵飼料行業(yè)及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直接擴大了對豆粕的需求等。
從歷年的情況來看,國家進出口政策的改變對于我國豆粕進出口總量有著較大的影響。如2002年國家稅務總局對出口豆粕關稅進行調整,使得國內豆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加強,對促進我國豆粕的出口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
近幾年,禽流感、瘋牛病及口蹄疫的相繼發(fā)生以及出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影響的考慮,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了新的食品政策。這些新食品政策的實施,對養(yǎng)殖業(yè)及豆粕的需求影響都是非常直接的。
7. 我國加入WTO后對國內豆粕市場的影響
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按照WTO的規(guī)則要求,我國將向外國開放農產品市場。從現在的國內外農產品比價關系來看,我國的多數農產品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入關以后,國際市場上廉價質優(yōu)的農產品將涌入國內,對國內市場形成沖擊。但是,由于國家一直采取鼓勵發(fā)展飼料生產,對豆粕實行放開經營的政策,豆粕的進口貿易不受任何的限制。
根據中美兩國政府簽訂的《中美農業(yè)協(xié)議》,中國豆粕的進口關稅將保持現有的5%不變。因此,加入WTO對國內豆粕市場的實際影響很小,對交易者的心理影響較大。
國內豆粕現貨價格走勢
近幾年豆粕的現貨價格巨幅波動,可以簡單分為上漲和下跌兩個階段。
。ㄒ唬⿵1994年到1997年上半年是豆粕價格上漲階段。這一階段是從1994年的1800元/噸起步,至1997年上半年達到最高點3100元/噸。1995-1996年,受需求影響,國內豆粕市場價格上漲較快,由2260元/噸增加到3030元/噸,漲幅達34%,說明當時國內豆粕市場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狀態(tài)。1996-1997年,豆粕價格高位運行,在2990-3080元/噸間變化,總體波動不大,表明在大量進口的調節(jié)下,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這一時期影響市場價格變動的因素有:
1. 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是拉動價格上漲的重要因素。1993-1996年間,我國的養(yǎng)殖業(yè)迅猛發(fā)展,豬肉、禽肉和禽蛋產量均大幅度增加,1996年豬肉、禽肉和禽蛋的產量分別比1993年增漲41%、292%和57%。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不斷增大飼料業(yè)對蛋白粕等原料的需求,拉動了國內豆粕價格的上漲。
2. 大豆播種面積減少、產量下降造成的供給量下降。由于國內大豆供應存在缺口,大豆價格上漲,豆粕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同時人們對肉蛋類需求不斷上升,飼料業(yè)規(guī)模迅速擴大,豆粕的供應量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國內消費。豆粕供應量的不足,導致豆粕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出現油脂廠加工大豆的目的不是生產大豆油,而是為了生產豆粕,把豆油當成了副產品。
。ǘ⿵1997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進入第二階段,其特征是價格一路下跌。
自1997年9月末、10月初新豆入市后,大豆和豆粕的市場價格開始回落,因這種回落是符合價格的季節(jié)性波動規(guī)律的,而且降幅很小,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入1998年后,市場價格下跌的速度加快,到1998年6月份時,市場上豆粕的價格已經跌落到1871元/噸,比1997年末下跌了33.4%。此后,價格進一步跌落,到1999年3月時,價格已跌到1570元/噸,比上年同期下跌36%,比1997年3月下跌46%
。
這一時期影響市場價格變動的因素有:
1. 市場上大豆和豆粕的供給量大幅增加。1997年,我國的大豆產量為歷史第三高產年,同年
279萬噸的大豆進口量是歷年的最高水平, 1997年國內大豆的供給量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1733萬噸,比1996年增加了22.6%。同時,1997年我國豆粕的凈進口也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為345萬噸。1998年的凈進口達到
373萬噸的水平,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產量的增長和進口量的增加改變了國內的供求格局,不斷增大的供給打壓了市場價格。
2. 由于國內經濟發(fā)展速度下降,養(yǎng)殖業(yè)在經歷了1996--1997年的風光后,效益開始大滑坡。從1998年春節(jié)開始,市場上生豬類和禽蛋價格一路下跌。養(yǎng)殖業(yè)戶為了減少損失,開始削減飼養(yǎng)量。飼養(yǎng)業(yè)的滑坡直接影響了對飼料的需求,造成豆粕滯銷。根據農業(yè)部的統(tǒng)計,1998年專用配合飼料的產量為5500萬噸,僅比上年增加了27萬噸。
3. 由于1996年至1997年國內的豆粕價格遠遠高于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上豆粕俏銷,使大量的投機商通過各種渠道大批量進口豆粕,從而賺得價差利潤,最終導致盲目進口,供給大于需求。隨著1997年大豆的豐收,豆油價格上漲,豆粕價格開始回落,1997年下半年形成單邊勢,使豆粕的現貨市場從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